香氛赛道“不香了”?国货品牌闭店潮背后的行业真相

日期:2025-04-22 16:46:38 / 人气:13


现象:新锐香氛品牌批量退场
2024年4月,成立仅3年的上海国货香氛品牌椿山(ChunShan)宣布闭店清仓,成为近期又一家退出市场的品牌。此前,三兔、西子玲珑、普拉斯兔等品牌也相继关停或遭遇资本撤资,而国际品牌Marc Jacobs莫杰香水也收缩中国市场,仅保留丝芙兰渠道。

这些闭店品牌大多诞生于2020年后,主打“东方香”“自然疗愈”概念,定价50-200元的中低端市场,依赖线上渠道(天猫、小红书)起家,但缺乏线下体验和品牌沉淀,最终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。

深层原因:香氛赛道的“冰火两重天”
1. 高端市场稳健,中低端内卷严重
国际大牌(如祖玛珑、Diptyque、Byredo)凭借品牌溢价、经典香型和线下体验店占据高端市场,增长稳定。
国货新锐品牌则陷入同质化竞争,依赖代工、缺乏核心调香技术,产品趋同(如“雪松”“檀木”“栀子花”等常见香型),难以建立差异化壁垒。
2. 线上红利消退,线下体验缺失
香水是强体验型产品,消费者需要试香才能决策,但多数闭店品牌未布局线下专柜或体验店,仅靠电商难以培养忠实用户。
国际品牌通过百货专柜、快闪店强化体验,而国货品牌受限于资金,难以复制这一模式。
3. 资本降温,资金链断裂风险
2020-2022年,香氛赛道受资本热捧(如观夏、DOCUMENTS闻献获融资),但2023年后投资趋冷,部分品牌因融资中断或现金流紧张被迫退出。
4. 供应链受制于人,创新乏力
全球香精香料市场被奇华顿、芬美意等国际巨头垄断,国货品牌若控制成本,只能选择国内代工厂,导致香型雷同、品质不稳定。
小红书上的“假清仓”现象(低价甩卖同质化香薰)印证了行业库存压力。
行业趋势: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
尽管部分品牌退场,但中国香氛市场仍具潜力:

渗透率低:中国香水市场仅占全球3%(欧美占50%),未来增长空间大。
消费升级:Z世代对“情绪消费”“小众香”需求增加,愿意为独特品牌故事买单。
未来胜出者的关键能力
差异化定位:避免跟风“东方香”,探索真正独特的中国香调(如观夏的“昆仑煮雪”、闻献的“禅酷”风格)。
全渠道运营:线上种草+线下体验结合,如开设品牌香氛空间或与买手店合作。
品牌叙事能力:超越“疗愈”“自然”等泛概念,构建更深层的文化符号(如闻献以“庙宇哲学”为灵感)。
供应链升级:与国际调香师合作,或自建香精研发体系,避免同质化。
结论:泡沫挤出后,谁将幸存?
香氛赛道并未“不香”,而是进入淘汰赛阶段。短期阵痛后,具备产品力、品牌力、资金实力的玩家(如观夏、闻献)有望突围,而依赖流量红利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将加速出清。未来,“中国香”能否真正崛起,取决于品牌能否将文化概念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

作者:杏鑫娱乐




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鑫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