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形机器人马拉松:摔倒不是终点,而是技术进化的起点
日期:2025-04-22 16:47:05 / 人气:11
一、赛事速览:6支完赛,14支“翻车”
参赛规模:20支团队,仅6支完成21公里半马,成功率30%。
冠军: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“天工Ultra”(2小时40分,接近人类成绩)。
亚军:松延动力“小顽童队”N2机器人(3小时37分,无领航员自主奔跑)。
季军:上海卓益得“行者二号”(4小时25分,轻量化肌腱驱动设计)。
最惨烈“翻车”:宇树G1机器人开场摔倒,官方紧急撇清关系(非宇树算法导致)。
二、技术硬仗:马拉松暴露的四大挑战
关节散热:

电机高温触发保护机制,天工Ultra优化导热设计,松延动力因温差导致核心板故障。
能源续航:
多数机器人需中途换电,冠军天工坦言“下一步提升电池效率”。
算法与硬件协同:
轻量化牺牲功能(如季军去掉灵活手),松延动力称“硬件短板需算法弥补”。
环境适应:
雨后湿滑路面、赛道起伏成“隐形杀手”,青心Orca因电机抗冲击不足提前退赛。
三、商业化思考:泡沫还是未来?
乐观派:
天工团队:马拉松验证长距离运动能力,下一步进军工业、家庭场景。
松延动力:已量产科研/教育机器人,8月将推对标宇树G1的消费级产品。
务实派:
青心Orca:承认电机非为跑步设计,B端物流、抓取才是主战场,“个人买家无意义”。
行业共识:产业链未成熟(关节模组、传感器依赖进口),需政府持续支持。
四、争议与启示
朱啸虎“泡沫论”再引热议:
赛场摔倒是否印证“技术不成熟”?天工团队反驳:“人类学走路也摔过”。
大众认知纠偏:
春晚跳舞≠实用能力,马拉松让公众看到真实技术边界。
政府角色:
北京、上海等地提供算力、资金支持,但行业呼吁“标准化供应链建设”。
五、未来展望:人机共融的“三步走”
短期(1-3年):封闭场景落地(工厂巡检、危险作业)。
中期(5年):服务型机器人进入B端(物流、导览)。
长期(10年+):家庭场景普及,但需解决成本(现单台成本超50万元)和伦理问题。
结语:这场马拉松的“摔跤”不是失败,而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现实的必经之路。正如冠军天工团队所言:“人类用百万年学会直立行走,机器人只需几十年。”泡沫与否,时间会给出答案,但技术的每一次跌倒,都在为真正的“人机共融”铺路。
作者:杏鑫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:摔倒不是终点...04-22
- 香氛赛道“不香了”?国货品牌闭...04-22
- 从“极简主义”到“土味复古”:...04-22
- LP催促下的投资困境:VC/PE...04-22